敷面膜常見的誤區有哪些?
夏天應是輕盈的季節,喝冰闊落,躺涼席,吹海風,連走路的腳步也變得輕快起來,想在太陽底下盡情地撒歡,可氣溫愈發飆高,悶熱感隨之而來,肌膚感到透不過氣?黑頭堆積,皮膚粗糙暗黃…這時是不是想快速敷上一片面膜急救,讓皮膚在短時間內,恢復Q彈水潤。
在日常生活中,敷面膜已是家常便飯,正確的敷面膜方式,可以讓護膚效果翻倍,可很多人卻頻頻踩上雷坑。在哀嘆自己護膚道路艱辛的同時,不妨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中招?
敷面膜常見雷坑一:
一邊洗澡一邊敷面膜
很多人認為,在洗澡時水蒸汽打開了毛孔,這時敷面膜更好吸收,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然而事實并非如此。這個時候毛孔雖是張開的,但毛孔是處于代謝狀態,催動皮膚代謝廢物和垃圾,這時敷面膜不僅代謝不能順利進行,反而廢物和垃圾還會堵住毛孔。另外,水汽中有不干凈的物質,如果一邊洗澡一邊敷面膜,這些物質會附在面膜布上,隨面膜的精華一起進入皮膚,會導致皮膚越來越差。
敷面膜常見雷坑二:
面膜天天敷,沒效果?
受“范冰冰一年敷700多張面膜”的影響,很多人恨不得24小時把面膜掛在臉上。其實每天敷面膜超過 15 分鐘,皮膚就容易出現「過度水合」狀態,剛開始你可能會覺得皮膚變水嫩,但時間久了會發現皮膚容易敏感。
敷面膜常見雷坑三:
熱衷于DIY 面膜
近兩年掀起了一股DIY面膜風,很多人熱衷于搗鼓面膜,但實質上對皮膚的幫助很有限。因為天然面膜成分分子量很大,沒有經過科學技術的處理,很難被我們的肌膚吸收,所以,DIY 面膜,雖然有趣、省錢,但效果不大,容易對皮膚產生刺激。
敷面膜常見雷坑四:
敷面膜前一定要去角質
敷面膜前保持清潔很有必要,但沒必要每次都要去角質,因為去角質不同膚質要求不一樣,根據不同的肌膚有不同的次數。油性肌膚一般一周1 次,干性肌膚一般兩周1 次,
敏感肌膚就沒必要去角質,過于頻繁地去角質,會損傷角質層。